康巴什区红十字会
欢迎进入康巴什区红十字会官网! 今天是202144

人道  博爱  奉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时间:2024-07-20 浏览量: 作者:李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道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关系我们的前途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要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问题。旗帜不能倒,原则不能丢,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不讲原则,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时强调:“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党委的工作计划、方案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把党的民族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让基层群众听得懂、理得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民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伟大民族之一,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劳动、生息、繁衍。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先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不仅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作出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对于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两个维护”、“两个确立”、“两个共同”

1.“两个维护”

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写了“两个维护”的内容,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有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能否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党的前途命运。

2.“两个确立”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的提出能够有效凝聚全党共识,推动全党团结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3.“两个共同”

“两个共同”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有坚实基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三个离不开”、“三交”、“三和”

1.“三个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我们党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基石,是我国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2.“三交”

2010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我们党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近代以来,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强化。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3.“三和”

“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六个方面提出25条意见。《意见》指出:“要明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

“三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睦、互助合作的基本状态。

(四)“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必然要求”、“四个关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

1.“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就是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局意识是前提,就是要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事,确保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核心意识是关键,就是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看齐意识是保证,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保持步调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2.“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就无法做到“四个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先进的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四个必然要求”

“四个必然要求”,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4.“四个关系”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四个关系”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广东珠海与云南怒江对口帮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更是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力量。

5.“四个共同”

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古今数千年民族演变、洞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得出的历史论断。

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正确认识理解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并形成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中,伟大祖国的每一项辉煌成就都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各族人民对同属中华民族的由衷认同又成为推动伟大祖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6.“四个与共”

“四个与共”,即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热土,虽风俗迥异,却血脉相通。“四个与共”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辉煌历史、现实奋斗和坚强决心。

(五)“八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

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八是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六)“九个坚持”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是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四是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是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七是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八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九是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体来看,“九个坚持”涵盖了党和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对新中国70年民族理论政策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是深化新时代民族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一个和第二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依据,第三个到第七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内容,第八个和第九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机制。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的“十二个必须”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十二个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既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事务的宝贵经验,又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稳定连贯,又根据民族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其中,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比如,提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在民族工作中提出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特别是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做到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综上,我们要形成这样的认识,就是所有的工作任务都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和主线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方方面面,体现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部实践之中,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这一重要思想围绕主线形成了系统的内容体系,根据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实践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旗帜方向、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实现方式、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基本问题,与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既有理论高度,也具实践价值。

总之,新时代各族人民相互之间要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